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公司

2022年最后一天最全的IPO市场回顾与展望来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2年最后一天最全的IPO市场回顾与展望来了!

  2022年,A股新上市企业超过400家,募资总额接近6,000亿人民币,较2021年同比增长8.16%。其中,2022年下半年企业上市数量为255家,合计募资额为2,751亿人民币,相较于2022年上半年有逐步回暖的趋势。

  2022年,A股新上市公司共424家(观典防务、泰祥股份、翰博高新为转板上市,龙源电力为吸收合并上市,这4家企业不纳入本次统计),共募集资金5,869.93亿人民币,平均募资额约13.71亿人民币。其中31家于沪市主板上市、39家于深市主板上市、123家于科创板上市、148家于创业板上市、83家于北交所上市。

  2022年上市的424家企业中,主要分布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从募资金额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是募资额最高的三个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有88家企业募资1,397.34亿元,占总募资额的23.80%。

  2022年A股前十大IPO项目共募资1,465.84亿元,占全年上市项目募资额的24.97%。

  从上市企业地区来看,2022年广东省连续第二年上市企业数量全国最多,其次为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地区。从地区募资额来看,北京位居榜首,合计募资额高达1,434.38亿人民币,其次为广东、江苏以及上海,募资金额分别达到851.43亿、795.88亿和521.99亿。

  2022年迎来收官。这一年,俄乌冲突、美联储持续加息、疫情反复以及房地产风险释放等多重因素一轮又一轮冲击,令市场经历了一轮漫长筑底,这一年,A场走势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时值岁末,最大的利好来自于流动性,美国通胀顶点基本确立,美联储的加息进程接近尾声;国内防疫政策优化,经济有望迎来触底反弹;经济发展改革的中长期政策进一步明朗,更多产业政策有望步入新常态;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弱复苏,消费板块具备弹性,新兴产业向上趋势更明朗。

  整体来看,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649.15点,年内回落至3,089.26点(截至12月30日收盘),回落幅度为15.34%。2019年至2021年三年中,上证指数年线已经三连阳。上一个三连阳还要追溯到1990年至1993年。2022年没能让A股破纪录的出现“四连阳”。另外,从指数上看,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年内也分别回落20%以上。

  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21年底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4,685家,总体市值为91.83万亿。而截至2022年12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总体数量增至5,067家,市值总量为87.38万亿,较年初减少约4.45万亿,年内整体缩水5.09%。

  从各板块分布来看,沪市主板仍占绝对优势。目前沪市主板上市公司有1,668家,市值47.78万亿,分别占A股的32.92%和54.68%。相比之下,深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公司虽然比重较低,但在逐年上升,北交所年内公司数量也已达到162家。

  从审核层面来看,“专精特新”的企业上市占新股比重也是逐年在提升,今年不管是筹资额,还是数量,占比都比较高,这也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整个国家战略对制造业、硬科技行业的支持。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IPO占比逐年增加。

  由于发展“硬科技”企业已成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科创板、北交所服务创新企业的定位,近年来,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以及生物科技与健康行业占比基本呈现上升趋势,拥有核心技术的工业企业亦名列前茅,而金融行业筹资王的宝座再次被以上行业超越。

  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即将推出,制度规则的改革是重点,IPO审核的时候,将在前三年的行动方案过程当中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的质量。对内控治理不规范的企业,行业有限制的企业上市将在审核端受到更加严格的对待。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家经济发展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资本市场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发展需要,注册制改革是关键举措。中国证监会在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也提出,扎实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下足绣花功夫,将做实做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各项准备。

  在注册时改革的推进中,注册制审核率先发生重磅变化,证监会宣布注册制审核将无中介机构人士担任审核委员。在上交所、深交所最新公布的审核委员会和第一届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中,没有来自行业协会、高校、公募基金、上市公司、保险资管机构,也没有来自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委员候选人。委员候选人主要聘请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中科院控股公司、国资委、社保基金等单位机构人员。

  12月23日,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正式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和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和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管理办法》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和并购重组委员会管理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在具体制度上,《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都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委、重组委“选用管”全链条机制,对委员构成、会议组织与召开、委员工作纪律与监督管理等事项作出更加全面、细化的规定,以保障上市委和重组委规范、高效、平稳运行。在委员结构上,明确以具有证券监管经验的专职委员为主、兼职委员为辅,以加强委员管理,有效发挥审核把关作用。注册制相关审核制度的完善,意味着我国注册制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自上交所科创板、深交所创业板和北交所作为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委、重组委运行整体平稳有序,对建设好各相应板块、试点好注册制发挥了积极作用。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特色,创业板服务“三创四新”,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完善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让上市企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各板块错位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了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推动了更多企业乘着资本市场的东风快速扬帆起航。

  在注册制改革大力推行的这一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注册制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资本市场上也取得良好的反响,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全面注册制各项改革工作的进程,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全面注册制作为当前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工程,将彻底激活主板市场,降低企业上市的门槛,进一步提升市场包容性和市场化程度,服务更多科技创新企业,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12月28日,随着两家新股鸣锣上市,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迈入“500+”时代。从首批25家企业上市,到如今突破500家,科创板个股队伍扩容了19倍。在这个过程中,科创板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满足“科创属性”的公司提供了舞台和空间,为公司快速发展注入了资本动能。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0日,501家科创板IPO融资规模近7,600亿,再融资规模超1,000亿,总市值达6.37万亿。其中,有7家公司市值突破千亿元,16家公司市值超500亿元,46家公司市值超300亿元,行业标杆企业相继涌现。

  从行业来看,按国民经济分类来看,50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24个行业,主要涵盖生物医药、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等领域。

  紧接着为软件信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其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90家、71家、60家以及28家。

  总的来看,科创板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板先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依托资本市场赋能,科创板公司业绩表现亮眼。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22.14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891.24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扣非净利润760.68亿元,同比增长26%。从投入来看,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681.1亿元,同比增长3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16%。研发人员总数已超过15万人,近4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的公司超过120家。

  据统计,平均每家科创板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20项,累计84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超过1/4的科创板公司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机制。

  科创板公司以研发投入为支撑,在助力科技自主创新、畅通国内外双循环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科创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实现了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上市公司,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产业发展被“卡脖子”的问题。

  坚守“硬科技”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如今的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为一批拥有硬科技的企业拓宽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未来的科创板队伍还将逐渐壮大,为更多科技企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2022年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共26家,募集资金共计197.3亿港元,2022年下半年新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回升至63家,募集资金共计856.5亿港元,回暖趋势显现。

  2022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共89家,均为主板上市,共募集资金1,053.8亿港元,平均募资额约13.2亿港元。其中,有9家企业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交所,有5家企业为SPAC上市,其余75家以IPO方式成功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

  2022年上市的89家企业中,主要分布于医疗保健、资讯科技、地产建筑、金融、媒体及娱乐等行业。从募资金额来看,原材料、零售及汽车行业是募资额最高的三个行业,共有12家企业募资583.2亿港元,约占总募资额的55%,由于原材料行业年内有天齐锂业、力勤资源等大宗IPO的出现,成为募资额最高的行业。

  随着近几年美国交易所监管要求趋严,国外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大,赴港上市成为中概股规避海外资本市场风险、拉动企业新增长的重要破局之法。港交所于2022年1月1日生效的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进一步放宽和降低了二次上市的门槛,拓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度,有望促进更多公司回港上市,成为中概股回流的择优之选。

  目前中概股回归港股上市途径主要有三种方式:(1)私有化退市后再赴港上市(2)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3)在香港第二上市。由于私有化退市成本高、退市后重新上市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美国中概股回归的最优选择。随着港交所上市规则的持续优化、政策及资本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双重主要上市和第二上市成为中概股赴港上市的理想选择。

  此前中概股多以第二上市方式在港上市,新规施行后,2022年有11家中概股赴港上市,其中有7家以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4家在港第二上市。在知乎成为年内首家以双重主要上市方式回归港股的互联网中概股公司后,贝壳、金融壹账通、涂鸦智能、名创优品、Boss直聘、金山云7家企业纷纷选择在港双重主要上市。其余4家以第二上市的形式登陆港交所,分别是蔚来集团、诺亚集团、腾讯音乐、360数科。年内回流的中概股多集中在TMT板块,预计随着香港交易所对海外发行人上市政策的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在美中概股回归步伐将持续加快,赴港上市浪潮持续升温。

  此外,港交所此次修订针对已经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也提供了上市地位变更的指引,为已经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对冲海外风险保驾护航。

  已经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可通过在海外除牌、交易量转移、主动转换等途径,将第二上市地位转换为港美双重上市。2022年6月27日,再鼎医药成为首家在联交所由第二上市转换为主要上市的公司。10月3日,哔哩哔哩(B站)正式从在港第二上市转为双重主要上市。阿里巴巴7月26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港交所提交申请,拟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

  基于疫情相关的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以及传统IPO受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情绪影响,香港交易所设立的全新SPAC上市机制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年内共有5家SPAC公司登陆港交所,每家公司的募资额约10亿港元,其重点关注领域多为科技、医疗、新经济等且具备高增长潜力的公司。

  从上市募资金额、发起人资格、PIPE(第三方投资者)融资等各方面来看,与美国、新加坡交易所SPAC的交易制度相比,港股SPAC的门槛较高,要求SPAC公司的募资规模在10亿港元以上,PIPE已成为强制执行的措施,港交所对其融资比例进行了详细规定,且SPAC公司须在首次公开发行36个月内完成并购交易。

  总的来说,港交所SPAC上市机制平稳起步,未来港交所将吸引更多新经济及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型及高增长型企业赴港上市,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港股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沪深港股通扩容等多项利好因素刺激港交所2023年新股上市市场蓬勃发展,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或放缓、内地防疫政策放松、经济全面恢复发展,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角色,预计将会有更多中概股、特专科技公司、国际企业赴港上市,香港IPO市场将持续释放活力。

  2022年10月19日,香港交易所发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第18C章)的咨询文件,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先进材料、新食品及农业技术五大行业及19个领域。与科创板对比来看,港交所涉及行业增加了新食品及农业技术、元宇宙技术相关领域,同时科创板包含的生物医药领域在港交所18A章节已有涉及。

  在上市要求方面,基于特专科技公司估值难有共识、缺乏主管当局制度、产品或服务可行性、未能成功商业化、依靠外来资金维持运营等监管重点,香港交易所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已商业化公司和未商业化公司两大类。由于未商业化公司须面对较大的风险,如无法将产品商业化并取得相当收益的风险、缺乏资金运营支持而倒闭的风险、股价波动及买卖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等,联交所分别为两类公司制定了上市要求,包括预期市值、收益、研发、第三方投资要求等指标。

  与科创板上市要求对比,港交所对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有更严格的标准,例如对上市企业的预期市值要求较高,至少为80亿港元;同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以及研发投入持续的时间都有更严格的要求。此外,港交所对第三方投资要求和最低投资额有明晰的要求,而科创板无明确说明。

  本次港交所18C章节的咨询文件已于12月18日结束,香港交易所有意放宽特专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条件,吸引和鼓励更多大中型硬科技企业在港上市融资,为不同商业化程度的科创型企业上市提供更多路径和选择。在美股监管趋严,对中概股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的形势下,港股18C为特专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大中型硬科技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同时,对于已经布局科创板上市的特专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成为企业灵活布局融资战略的重要选择,也将助力香港交易所IPO募资活动继续保持活跃。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12月19日发布联合公告,为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原则上同意两地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相关工作预计需要3个月的准备时间,于2023年上半年正式实施。

  香港证监会表示,此次扩容后,获纳入沪深港通的股票预计分别涵盖内地与香港市场股票买卖金额逾80%,这将进一步加强两地互联互通,为两地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和活力。

  将符合条件的在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纳入港股通为国际企业触达广大内地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会,此次扩容举措落实后,预计将会吸引更多国际企业赴港上市,以吸纳庞大的国内投资群体,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此次扩容也为内地投资者投资全球各地公司提供丰富的机会,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香港对于国际企业的吸引力。

  2020年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通过后,由于中美审计矛盾,中概股集体受挫,地缘摩擦加深,中企赴美上市遇冷。2022年,中概股赴美上市公司共16家,首发募资总额约5.3亿美元,其中14家在纳斯达克(NASDAQ)上市,1家在纽交所(NYSE)上市,1家在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上市。

  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SPAC监管趋严,美股SPAC降温遇冷,2022年美股共有85起SPAC IPO事件,共募资133.6亿美元,去年有613家SPAC公司登陆美股,共募资1,625.0亿美元。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5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表示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不设限检查和调查中国公司的权限,这暂时消除了200多家在美上市的中企退市的风险。

  中国证监会对此表示,一贯主张通过监管合作机制解决跨境上市审计监管问题,期待与美国监管机构一道,在总结前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今后年度审计监管合作,依法维护全球投资者合法权益。

  此前由于中美两国在审计方面的矛盾,中概股被陆续列入“预摘牌名单”,今年8月华盛顿与北京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该协议允许PCAOB全面查阅中国的审计工作文件,不做任何编辑,有权向在中国的审计公司工作人员取证,并全权决定选择其检查的公司,是中美双方在合作解决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上的重要一步。

  此次PCAOB声明中表示,PCAOB工作人员在9月至11月的九周中,分别对位于中国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KPMG Huazhen LLP)和位于中国香港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经手的8家中国公司的审计底稿进行实地检查和调查,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和从事敏感行业的企业,相关检查报告也将于2023年定稿并公开发布。

  中美合作解决中概股在美上市的审计问题,消解了部分中概股退市风险,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并持续拓宽中企的国际融资渠道。

  综上,灼识认为在18C特专科技、沪深港通双向扩容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23年香港IPO热度将持续攀升,反观美股IPO市场,随着年内中美两地对中概股审计达成协议,中企退市风险暂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上市公司概况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