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时事

时政新闻 传承发展让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异彩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时政新闻 传承发展让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异彩

  “拉呀拉祜人,拥有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感谢党……”走进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千福村,一阵婉转动听的音乐声传来,这是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芦笙舞72路打歌传承人”称号的毕玉明与徒弟们一起打歌的声音。

  一开始,毕玉明只是想用自己学会的技能领着村民娱乐一下,没想到芦笙一吹,竟吸引了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从而吹出了一首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歌曲。如今已有百余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除了拉祜族,其中不乏佤族、傣族、布朗族村民。吹着芦笙一起打歌,让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毕玉明感叹道:“现在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了,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成为村民的共识。所以,来和我学习打歌的村民越来越多,还有外村寨的少数民族群众也都来了。平时哪家有喜庆的事,也会邀请我们去打歌热闹一番。”

  “只要是我会的东西都毫无保留传给他们、教给他们,一代接一代,将拉祜族舞蹈、歌曲永远传承下去。”毕玉明认为,民族文化能把人心聚拢,大家感同身受,可以增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洽。

  民族文化弥足珍贵,如何让其发扬光大?近年来,我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立足于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将民族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弘扬、保护逐步引向深入,为全市民族大团结、和谐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进一步深入群众生活,今年初,耿马佤族学子助学协会在四排山乡石佛洞村举办2019年度佤族民间织锦技艺传承培训班,进一步传承好佤族织锦文化,提升佤族妇女织锦水平。培训班上,学员们认真学习色彩搭配、勾线技巧和编织技巧等方面的技艺,并表示要将这项技艺学好,一代一代传下去,保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

  参训的学员李梅特别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她表示:“从小就看着村里的老人织布长大,长大后也学会了织布。借这次学习机会,更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今后,我一定要把佤族民族传统织布学习好,传承好。”

  除此,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凤庆县新华乡提出了用“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并举办“苗岭歌舞之乡·民族文化论坛”,来自云南省研究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院校,文山、大理、丽江、楚雄、红河等州(市)的28名从事苗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深入苗家村寨和田间地头,对民族团结示范点的打造、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保护、民族医学的搜集、传统村落的保护、民族文化旅游的培育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让民族文化在焕发生机中带富更多群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支撑。为了让民族文化瑰宝逐步绽放异彩,我市多措并举,深入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大力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得到繁荣发展。

  一项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取得的成就尽收眼底: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等民族文化活动知名度不断提升,成功举办5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成功举办了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我市作家作品《我的乡村》和《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有28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翁丁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芒团村获得“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美誉;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成果丰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项,传承人43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关于文化的时政新闻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