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基金

如何购买最适合自己的私募基金避免踩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如何购买最适合自己的私募基金避免踩雷

  私募基金管理行业是受中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当局监管并大力鼓励发展的行业。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规模增长迅速。

  如上二图,可以看到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存量规模为19.65万亿元,在各类基金存量规模中仅次于公募基金存量规模的23.90万亿元。如果将券商或公募基金管理的私募资管计划规模也合并为广义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的线年三季度末我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36.13万亿元。这个规模已经远超公募基金存量规模了。

  从基金存量管理数量来看,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私募基金存量管理数量为11.75万只,只存量基金数量的75%左右,数量远超过其他基金产品。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我国私募基金单只规模是远小于公募基金的。私募基金在中国发展时间还不长,虽然从管理规模的绝对量和增量上讲都是我国主要和重要的基金品种,但管理资产规模并不集中,分散在数万家五花八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投资人选择公募基金相对比较容易,国内也就那几家大的知名公募基金,但如何从众多的分散管理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却很难。但这个问题很关键,筛选不好就可能踩雷。

  良好的私募信息渠道可以使投资者知道什么样的私募产品更适合自己,或者找到更贴近需求的私募产品。如果信息渠道受限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了解的私募信息未必是自己关心的或最适合自己的,甚至未必真实准确。

  但受私募基金自身特点局限,投资人又只能通过非广告渠道获取私募产品信息。朋友介绍、陌生空降产品推介信息或者具有私募基金销售资质的平台的推介可能构成了了解私募基金产品的主要途径。由于推介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或仅凭对某一私募产品的感性认识进行推荐,有的推介甚至含有不合规或欺诈成分。

  面对私募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一般私募投资人对私募产品合适与否是无从判断的,真正接触到并能判别出特定私募产品适合自己,这种机会相对比较少。因此私募投资者具备一些对有限私募信息判别分析的常识性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业者有必要对潜在投资人普及一些常识性知识,教大家如何判别特定私募基金产品是否适合自己,以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我们要购买合规的私募基金,不合规是私募基金投资最大的风险。不合规的后果有时不仅仅只是资产缩水那么简单了,如果牵扯到非法集资、庞氏骗局、资金池业务可能本金都很难收回。所以合规是我们认购私募基金的大前提。

  私募基金的合规性包含形式合规和实质合规。形式合规指私募基金在募、投、管、退所有环节都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实质合规则更进一步,是更本质的合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自我约束。基金管理人不是为满足合规的形式要求而合规,而是从思想意识上把合规当成是自己的责任。这个要求可能略高,短期内无法判断,但私募基金管理人最起码应做到形式合规,这个对于投资者来讲在短期内相对比较好判断。在此我梳理了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形式合规的核心要点,帮助投资者朋友在较短时间内筛选出至少是形式合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私募基金形式合规只是最基本要求,只是保证私募基金可以合法运作,至于能不能增值或增值多少还需要对投资决策者和决策机制进行考察,以进一步了解私募基金是否实质合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投资决策者或决策机制有问题,基金管理人筛选出再好的标的、对标的尽职调查做的再细致、投后管理再出色, 这一系列投资管理工作做的再好也是空的 。

  绝大多数基金管理人以投资委员投票表决的方式对标的进行投资决策。由多名投资委员共同投票决策的方式初衷是好的,这样可以避免单独决策的偏激和片面,但在机构投资决策实践中,这种投资决策机制往往存在以下潜在弊端。

  一是,决策效率低,这个不用细述,决策机构越复杂,决策权人越多,越难形成一致意见,很可能基金募集到位了很长时间,资金还在银行账户里只有可怜的活期利息;

  二是,容易造成决策群体偏移现象。群体偏移是管理学的名词,也是管理当中常见的现象。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放大群体成见,向着更极端的方向偏移,而不是更周全的决策结果。

  三是,决策结果往往是中庸的而非最佳的,有“和为贵”、“老好人”和“跟风”式的决策。投资眼光好坏是符合二八定律的,眼光好的永远只是少数人,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投资行业靠投委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策出来的很可能注定最多只能取得市场平均收益。本人2015年底曾经作为某私募股权基金投委之一参与过对“***通”拟挂牌新三板项目的投资决策。有4名投委投了赞成票,唯独我一人在认真分析过标的基本面数据后投了反对票。当时的规则是5名投委3票通过即可投资,于是于2016年初旗下基金投资了“***通”项目。该项目投资当年挂牌新三板后业绩连年大幅下滑(如下图),目前已经濒临摘牌。

  显然在对该项目的投资决策中我是二八定律中的20%,是对的,而另4名投委为80%,是错的,但投决规则只能按少数服从多数,导致了投资损失。

  投资决策机制是为了集大家智慧形成最优投资或避免风险。但很多情况是投资决策机制只是形式,是某些投决权力掌控人先有了“利益挂钩标的”,再用集体投资决策形式标榜其合理性从而掩盖投决权力掌控者从中谋私利的行为。这种情况虽然比较极端,但在投资行业并不少见。2016年四季度我曾在某私募投资机构担任投资总监时对公司领导推荐的名叫“远程心界”的项目做过初步尽职调查,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投资决策委员好像是刻意回避这些问题仍执意投资。投资不到两年该项目实际控制人卷款跑路。顺便说一句,远程心界讲的故事与当时新三板公司“蓝海之略”所讲的一模一样。碰巧在接触远程心界项目之前我于2015年作为投委指出过“蓝海之略”项目的风险。但当时投资部该项目负责人也是刻意回避风险,执意推进该项目。幸好后来公司没有投资该项目。蓝海之略近四年没有披露财务报告,于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经营困难,有退市风险。

  以上这样的经历我经历的太多,虽然这种经历是痛苦的,但这却是一种珍贵的财富,比在哈佛商学院案例分析更生动深刻,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很难有这种经历,这里分享给私募投资者无疑对其了解管理人的内部投资决策有更全面的认识。

  但一般私募投资者很难介入到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当中,对投资决策机制及决策人的可靠性更无从判断。我们除了可以直接询问管理人的投资决策过程、投资决策者的专业背景,过往投资项目主要投资决策依据等信息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侧面信息判断基金管理人投资决策是否靠谱。比如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管理人、管理团队、项目负责人、投资决策人员或基金经理的网上舆情或者工商信息了解管理人是否靠谱。比如我们从工商信息上发现管理人有经营风险提示,尤其是存在借贷、担保等金融纠纷甚至是劳动纠纷的情形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因为这些可能反映出管理人存在信用较差的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管理人官网或公开资料,从侧面判断其专业性有多少。比如我们可以关注基金管理人的公众号(如有),观察公众号的内容是否专业,是否持续更新,用户是否活跃。如果发现这些内容大多是陈旧的或者只是大而化之的简单投资知识介绍、空洞无物煽情性语言亦或者只是引用转载的内容,而没有深度原创内容,我们就可以大概率判断管理人至少对自己的专业形象管理是疏忽的,进而判断公司缺少专业人士,或对专业人士不够重视,投资决策可能会有问题。

  前面考察的两点主要是围绕基金管理人的“态度”问题的考察,后面进入对基金管理人“能力”的考察。

  私募基金为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财富增值,而财富增值很大程度是通过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管理能力理所当然是投资者考察的重点。

  以上是来自奥纬咨询研究得出的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能力分布对比。虽然上述机构不一定都对应有私募基金管理业务,但是这些机构都有服务于相同高净值客户群体的资产管理业务,比如银行的私人银行部服务的对象基本与私募基金服务的高净值个人合格投资人是高度重叠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都体现着鲜明的资产管理能力分布特征,高净值客户在接受这些机构资产管理服务前,提前了解到这些特征有助于对机构资产管理能力进行全面判断并选择与自己需求最接近的机构。

  从特征大类看按业务流程从前端到中端到后端分成前端的分销及销售能力,中端的产品创设/引入能力和后端的投资管理能力。前端要体现在机构与客户关系的紧密程序、需求的了解程度、需求的挖掘及引导力度、定务能力以及客户关系维护力度。如上表,显然银行和三方财富因为拥有强大的零售分支和基础金融业务积累的个人客户信息及需求,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端要体现在机构在投资决策支持的基础研究和为客户提供顾问以及产品的丰富程度和客户投资需求满足程度。如上表,显然在基础研究上券商与基金(包括公募和私募)做的是最好的,从券商庞大的行业研究员队伍就可以看出来,基金公司大多也都有专门的行业研究部门。这些都为其投资取得高收益奠定了基础。相对来说,银行、三方财富在行业研究上并没有优势,而信托和保险在行业研究上是短板。这主要与各机构投资方向有关系,总得来说权益性投资比重大的机构更重视行业研究,而固定收益类理财比重较大的机构由于其估值考量标准与特定行业相关性较小,更偏重信用评估,产品偏重理财而非投资,因而对行业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小。券商自营业务或资管计划有相当比重投资证券二级市场,也有小部分直投业务可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基金公司主要投资方向是二级市场证券或未上市企业股权,与券商投资方向一致。无疑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行业研究支持。另外券商天然主业就是经纪和承销业务,服务对象是证券发行方,也即卖方,券商的大量行业研究是为卖方服务的,所以券商行业研究服务对象不是个人而是证券发行方企业。基金公司的行业研究主要是支持内部的投资部投资决策也不是服务于个人,属于买方行研。这就是为何券商与基金的行业研究能力很强,但由于都不是服务于个人的,因此投资顾问能力相对较弱。而银行和三方财富由于其强大的零售分支及与个人客户的密切关系,便于他们直接为个人客户答疑解惑,因而其投资顾问能力较强。

  中端的牌照覆盖和开放平台要体现为机构为客户提供丰富投资品种的能力。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是分业监管的,证券由证监会监管,银行、信托和保险由银保监会监管。金融机构经营相关产品通常需要设立子公司取得相应牌照独立经营。从牌照覆盖上看银行和券商的牌照覆盖能力最强。银行通过设立子公司方式可将业务覆盖到基金、保险、依托、租赁、资产管理等,券商通过设立子公司方式可以将业务覆盖到期货、基金及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领域。机构牌照覆盖越全其为客户提供投资或理财产品的品种越丰富,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资产管理的能力越强。在平台开放程度上,银行与三方财富也具有明显优势,因为这些机构很多不是自己发行的产品,主要是代销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比如高净值客户从私人银行或三方财富公司认购的私募基金基本都是代销的,平台开放的好处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私募产品,但由于自身行业研究的欠缺,对私募产品尤其是对权益类非标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较弱。所以银行或三方财富公司的产品特点是广,适合追求广泛资产配置的投资者。但有特定稀缺投资品种要求的投资人适合找专门的机构。

  后端的资产获取和投资管理能力体现在机构能够取得底层优质资产以及对该底层资产进行项目评估、尽职调查、争取更多投资协议有利条款、投资后管理等的综合能力。讲实在的,这个应该是机构能否为客户带来财富增值的最根本能力。在优质底层资产的获取上各机构因投资方向不同有明显分工,券商和基金投资方向多为证券一、二级市场权益类标的,也有固定收益类标的,有投资也有理财产品。而银行、信托和保险机构更多的是集中在固定收益类标的,主要是理财产品。从这个角度讲券商和基金取得权益类标的资产的能力较其他机构强,银行和信托由于其在获取标的资产信用信息上的优势,其取得固定收益类资产更便利也就更有优势。从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看,显然券商和基金因其深厚的行业研究及其他基础研究能力,较其他机构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银行、三方财富、信托、保险这类金融机构提供的资产管理更偏重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开发与服务、与个人客户关系更为密切,而券商和基金提供的资产管理更偏重权益类投资和部分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开发与服务、与个人客户关系较疏远但基础研究和投资管理能力突出。投资者在选择哪类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时参考以上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机构。

  资产管理能力其实与服务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资产管理能力弱会限务能力。比如基金管理人如果获取优质项目能力弱,就不太可能提供更丰富的资产配置标的,满足客户更多风险收益组合的投资需求能力就显得很弱了。所以资产管理能力是服务能力的前提。经过第三步的筛选我们已经了解各构有可能服务于高净值人群的金融或投资机构的资产管理能力特点,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了解私募基金管理团队以前出自哪类机构,从而大致判断基金管理人的服务风格。比如以银行、三方财富或信托、保险 这类金融机构为背景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可能 因其团队过往服务经验集中在高净值个人客户,此类私募基金可能偏重提供类似私人银行式的服务,细微处体现出尊贵感,但基础研究和投资管理能力可能稍弱,更擅长获取或投资于银行理财体系的固定收益类标的资产,对于权益类标的的获取和投资并不擅长,因而不能完全满足投资人对权益类标的投资需求。 又比如以管理母基金或机构投资人资产为主的私募基金,一般管理规模庞大,管理团队专业背景多为风投、创投或券商直投或资产管理部门的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或者行业研究员。该类私募基金投资管理能力和获取权益类优质项目的能力较强。有很多一般投资机构无法获取到的闭门项目,但由于他们可以带来品牌效益(企业被知名机构投资会有一定背书作用)或带来其他资源,却可以较容易获得。他们还可以作为领投方在权益类项目中争取较大话语权,也可以联合其他知名机构抱团投资取得额外收益。 但这类私募基金金主主要为母基金、社保基金、上市公司、政府引导基金或其他企业,对个人投资客户的服务力量略显不足,尤其是个人个性化的投资定制需求一般是不能在这类私募基金上得到满足的,个人投资咨询服务也是难以照顾到的。 所以建议广大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管理人时不要一味寻求大私募机构或知名基金管理人,反而应关注管理人主要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哪类,其投资专业背景如何,擅长的投资领域是否是自己最需要的,自己个性化的投资需求能否在基金管理人提供的服务中得以满足。 经过这样筛选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才能更好地为自己提供最需要的资产管理服务。 最理想的基金管理人的服务是既能做到满足个性化的投资、咨询或其他增值服务需求,又有过硬的投资管理能力。

  虽然在私募募集推介过程中管理人会进行必须的特定对象确定程序,会对投资者风险和收益偏好进行评估,并匹配到对应私募基金产品。 但这对满足个性化的投资需求远远不够。 真正能为投资者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管理人才能充分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投资。 这方面做的好的基金管理人应能够通过投资策略配置努力达到这一目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如何投资私募基金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