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基金

基金业突击年终考 再现“奥斯卡魔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考核压力

  如果说为迎合市场及投资者而追求业绩排名还有一丝无奈的意味,那么一些基金公司以非正常方式盲目“冲规模”的现象不禁让人困惑。

  由于很多公司都选在年底前发行新基金来扩充规模,造成银行渠道拥堵,一般的持续营销很难做,而货币基金没有申购赎回费用,风险也低,通常作为活期存款的代替工具,所以通过扩大货币基金的规模就成了一条“捷径”。

  “公司2011年是在做货币基金冲量的,主要是和我们规模接近的两家公司2011年竞争很激烈,我们怕规模上被超过。”北京一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对记者说:“在一些排名节点上,差一位都是大不相同,那意味着你是不是在行业的第一梯队。”

  据其透露,基金公司的销售部门会去找一些与公司关系好的券商、保险等机构来注入资金。给渠道的营销奖励或是给“帮忙资金”的好处费从万分之八到千分之二不等,而这些资金投入货币基金的期限长短也要看具体谈的结果。

  这位负责人解释,2011年以来市场遭遇股债“双杀”,而货币基金是2011年以来唯一实现正收益的基金品种。“目前业绩也比较好,所以一些机构的资金也愿意进来。”

  目前市场上共有49只货币基金,基本上大部分基金公司均有布局这一产品。从2008年以来的统计情况看,每年年末货币基金均规模大幅增长的基金公司主要有嘉实基金、工银瑞信、银华基金、建信基金等,还有一些公司,单年度货币基金规模突增也蔚为壮观,如鹏华基金、大成基金、华宝兴业等。

  对基金公司而言,规模的排名不仅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薪酬福利,也影响到股东对高管的考核。

  “由于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以管理费收入为主,所以在董事会或股东给基金管理层的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中,规模排名占的权重很大。”排名前十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说。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令华认为,从基金公司考核角度出发,如果股东对基金公司的考核机制不升级,仍把总体规模作为考核要素的话,基金公司利用货币基金冲规模的现象可能还会发生。

  “但是,从为给公司带来的实际效益方面而言,用货币基金冲规模意义并不大。”曾令华认为。货币基金的管理费通常只有0.33%,和股票基金的管理费相差太远,以如此微薄的收益来看,为了排名自掏腰包付“好处费”是属于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浮躁背后

  2011年以来,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节节走高。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12月9日,77只货币基金中,有18只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超过了5%。

  “如果货币基金仅靠兑现浮盈来提高收益率,短期内可以把7日年化收益率做得很高。”上述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解释,投资者是把货币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来申购的,对流动性要求很高,在目前市场利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部分收益。如果基金公司冲规模会导致大规模的申购,这将摊薄原持有人的收益。当这些冲量的投资者大规模赎回时,基金经理因为要保证很好的流动性以应对短期大规模赎回,所以必然会牺牲正常持有人的收益。

  而2011年年初出现的货币式基金净赎回就反映出去年年底“冲规模”资金的撤离。2011年一季度,赎回最多的3只基金分别为建信货币、银华货币B和鹏华货币B,其赎回规模分别为74.54亿份、61.56亿份和38.94亿份。而去年四季度,上述基金却“恰巧”出现相同规模的份额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赎回超过10亿份的货币式基金多达15只,其中至少有10只存在上述现象,年底“冲规模”的迹象十分明显。

  其实基金业内的这种浮躁的氛围,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缺少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也有很大关系。上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在中国,包括保险、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等机构投资者中,一些虽然是以三年为考核周期,但其实也有每年的暗中排名。他认为,基金公司作为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者,应该自我规范,并要引导投资者,不能完全屈服于股东文化或投资者的短期化倾向。

  去年12月8日,上海证监局曾紧急下发了一份《关于规范2010年年末货币市场基金销售行为的通知》。通知称:“严格规范年末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购及转换转入业务的行为,严禁为突击提升管理规模、比拼年末规模排名,损害货币基金原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陈雪峻说:“2007年行业发展处于巅峰时,基金公司为追求规模,产生大量非理性购买,在变形的基金销售的导向下,众多背离投资者真实需求、或者不符合投资者需求能力的产品被售出,导致投资者收益不佳,成为至今尚无法突破行业瓶颈。”

  “急功近利者不会忠诚。”这句话不单是对华尔街大鳄们的警示,同样值得只有十年历史的中国基金业深思。

  当我们的基金公司口口声声称要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实际行动中却把股东、基金公司管理者、基金经理的利益摆在首位时,急功近利自然在所难免,忠诚也无从谈起。而一旦持有人成熟起来,投资品种丰富之时,短视的基金公司必然会遭到抛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