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银行保险

劳动派遣新规:银行用工“大变脸”员工比例下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以来,民营银行挖角、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等一系列事件,给传统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冲击。与此同时,银行自身也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今年以来银行劳务派遣员工比例大幅下滑。

  银行业变化最大

  “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劳务派遣关系的调整最为明显,执行态度也较为坚决。”万宝盛华董事总经理张锦荣告诉记者。

  3月1日施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用工调整必须在2016年之前完成。“多年来,银行系统的用工体制二元化分立严重,正式员工和派遣员工存在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现象。随着新规的实施,银行用工系统亟待调整。”张锦荣称。

  事实上,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银行业中占比很高。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银行各分支机构劳务派遣用工占比接近20%。“劳务派遣作为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在改善就业、提升用工灵活性上曾做出一定贡献,但随着这一用工形式衍生出的机制低效和分配不公、员工积极性受阻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各方进一步予以规范。”张锦荣认为。

  有些派遣员工反映,他们与正式工劳动强度一样大,但待遇相差很远,低薪酬、低福利、拖欠工资、未缴纳社保、加班或超时工作等,且普遍无法获得住房公积金、补贴年假、职位晋升等待遇。据悉,随着派遣新规的实施,中国银行迅速完成了劳务工和派遣工的转换,目前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派遣员工全员转换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态度坚决,强调“即使再大的成本,我们该付的也要付,不能把矛盾推向社会”。

  当然,劳务派遣员工全员“变身”的成本是高昂的。仅2014年全年,中国银行即新增人事费用22亿元,但用工政策调整和资源配置倾斜后,基层一线员工队伍积极性也得到一定提升,这在该行已公布的财务指标上有所体现。

  “三位一体”模式转化

  如何保证用工机制调整的平稳过渡,是银行面临的一个难题。据悉,中国银行采取的是不设门槛、将劳务派遣员工转为直接用工的方式,派遣用工的比例已从20%降到了2%。但大多数银行采取的是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据张锦荣介绍,万宝盛华提供的转型方案是“三位一体”的转换模式,具体包括“转、减、包”。转就是将部分派遣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减就是缩减劳务派遣员工,包就是通过专业外包机构,将派遣转为外包。“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当然也相对复杂,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表示。

  比如,在方案实行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对于非核心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可以剥离出来外包,一些关键职位则不适合做外包,整体用工转换需要根据每个企业的个性、用工状态制定具体方案。

  此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总结新规实施后取得的进展时,曾着重强调了劳务派遣用工的规模和比例都在下降,没有对就业造成明显的影响,也没有集中出现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争议事件。但记者了解到,今年某银行曾因为员工调整问题,导致网点业务无法正常办理。更严重的还有一些非金融行业因为裁员引发一系列矛盾激化事件。

  据悉,在处理银行的裁员风险上,万宝盛华建议银行在减少派遣员工数量的同时,还应帮助被裁员工寻找新工作,解决其再就业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维护银行的社会形象,一方面也尽可能减少员工为此遭受的损失。”张锦荣表示。

  同时,张锦荣指出,虽然新规在金融机构中推行相对顺畅,但对一些企业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派遣转外包这种形式,对企业而言并不是简单用工形式的转变,而是直接关系到其经营成本的多少。按照目前的税收政策,派遣员工基本上是零税负;但外包之后,企业的整体税收成本增加不止一百倍。缺乏配套的税收优惠,企业用工转型做外包的积极性明显受限。”

(责任编辑:df15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