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被消费主义消费的消费者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被消费主义消费的消费者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读者都应该知道,物质与文化生产的最终和唯一目的就是消费。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的,也是把产品通过销售出去变成商品让消费者消费,以实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转换以及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如今市场经济极度繁荣,琳琅满目的商品经济大大丰富。与之而来,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那就是——消费者越来越存不下钱了,中国国民储蓄率数据从2009年50%的顶峰,随后的十年逐步缓慢下行,2019年降至了44%左右。国民储蓄率下降,这其中有2009年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年轻一代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大了。收入=消费+储蓄, 收入一定时,消费增加,必然会压缩储蓄水平。

  60后、70后年长一代的中国人民,有着向来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长辈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有崇尚节俭、自律、中庸低调、反对奢华的传统。与之相对,年轻一代的居民跟上一代的居民相比有着崭新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年轻一代拿到工资后很快就花光,导致年轻一代的储蓄率并不高。

  回望消费观念转变的起点,2009年淘宝网开创了双“11”网络促销节,2010年京东商城开创了618年中大促节。经济学上存在一个理论——供给创造需求,指的是一种商品被创造被供应出来,总会该商品就总会有需求被消费掉。也就是那时候起,80后、90后陆陆续续地步入社会工作,开始热衷追捧起网络购物。网络购物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进行一系列疯狂的打折、发放优惠券、补贴等营销策略,极大地拉高了大众的消费。

  与之相对,进入2010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流行普及,让居民随时随地网络购物消费成为了新常态。伴随着网络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可以做到精准投放、千人千面的网络广告也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载体承载着无处不在的广告互联网,绝大部分都是诱导消费者去消费的商品或服务广告。

  而从消费者个体看,经济学中把消费者定义为理性经济人,其实也有不理性的一面,虚荣效应、攀比心理、享乐主义无一例外地说明了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 “变白”、 “变美”、“变瘦”、 “抗衰老”这些网络热搜关键词体现了消费者的“虚荣”心理。不仅如此,消费者也会存在“你有我亦有,你有我要优”的从众攀比心理。而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出来时,总会有年轻人想迫不及待地去体验去分享。很多年轻人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精神消费,广告商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些心理,进行精准投放诱导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消费者被广告宣扬的消费主义裹挟前行。

  广告创造出来的消费主义,把消费者引入了超前消费和借债消费的圈套中,消费者点点手指头即可网络购物下单、打赏。网络消费与线下面对面的现金交易体验感是不同的,网络消费的便捷,对比现金交易一元一角都捏在手指头上的感受相比,消费者对网络交易缺乏付款前的深度思考和价值衡量尺度,会花得更坦然,更没把握感。消费者会因此过度购买,也会买到不实用、无需求的商品,造成极大的金钱浪费。

  另外,面对随处唾手可得的网络借钱渠道,进行网络消费的消费者,在缺钱的情况下,也会从平台中借贷,透支未来的钱来进行消费,还本还需付息。年轻的消费者因此存不下钱尚且是小事,倘若超出偿还能力去消费,陷入“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恶性循环借贷, 面临个人债务危机,后果才最为严重。

  愈发盛行的消费主义,富裕了商家生产者的钱包,抽干了消费者的口袋,消费了消费者的未来。普通个人消费者因此始终没能资本积累,始终如一地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单一的收入来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被消费什么意思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