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际

中国经济运行分析与前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经济运行分析与前瞻

  2020年前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段极不平凡的时期。一季度中国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二季度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增长,并在三季度保持了进一步上升的态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有进一步回升的有利条件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暴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党中央迅速采取严格措施控制了疫情,并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复工复产。

  二季度,主要指标增速迅速回升、就业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新动能增强。三季度,经济继续恢复,许多经济指标增速由负转正,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呈全面、持续恢复态势。

  一季度,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多数经济指标出现下降。其中,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增速比2019年同期下降13.2个百分点。

  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时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幅度最大,对经济下降的影响最大。

  第一产业中的畜牧业受到较大冲击。受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的双重影响,畜牧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0.6%,是造成第一产业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受到严重冲击,增加值分别下降10.2%和17.5%。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受到的冲击突出,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7.8%、14.0%和35.3%。

  一季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均明显下降。其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是拉动经济下降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5%;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4%。

  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一季度,住户调查中的全国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名义下降8.2%、实际下降12.5%,除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及人均居住支出小幅增长2.1%外,其余类别消费支出均呈下降走势,决定了居民消费支出下降。财政统计中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下降5.7%,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以及卫生健康等支出同比略有下降,决定了政府消费支出略有下降。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的上述表现决定了消费需求的明显下降。

  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主要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趋势。一季度,投资统计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3.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1.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幅度最大,对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拉动作用也最大。

  净出口需求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季度,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货物贸易顺差减少80.6%,是拉动净出口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旅行服务是服务贸易的最大进口项和最大逆差项。受疫情影响,出境旅行几乎停滞,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服务贸易继续保持逆差,但逆差明显减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净出口需求的下降幅度。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其中,经营净收入同比下降7.3%。工资性收入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造成的影响。政府转移支付上升,提高了居民转移净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7%,降幅较2019年同期扩大33.4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增速较2019年同期回落20.5个百分点。

  针对一季度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迅速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疫情,并制定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二季度中国经济迅速恢复正增长,三季度持续恢复,大量统计指标增速由负转正,显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的强大韧性。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0.7%,增速比上半年回升2.3个百分点。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二季度GDP增长3.2%,扭转了一季度-6.8%的下降局面;三季度GDP进一步提升1.7个百分点,增长4.9%。

  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时实现正增长,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0.9%和0.4%,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回升1.4个、2.8个和2.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由负转正(见图1)。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对经济增速回升的贡献最大。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半年回升2.8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回升幅度最大。其中,二、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8.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25.3个、25.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5.6%,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12.6个、14.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呈持续回升势头,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呈现正增长。二、三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严重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显著。二、三季度,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3.9%,均由一季度的负增长转变为持续正增长,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19.0个、20.9个百分点以及15.7个、17.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8.0%、5.1%,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17.3个、30.2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增速持续回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下降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6%,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2.4个和2.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分别收窄4.7个和5.9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较大的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和居住支出分别增长5.5%和3.6%,均比上半年回升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分别回升3.4个和1.5个百分点,拉动了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的回升。1月-8月,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7个百分点,其中与政府消费支出相关的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小幅下降,而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4%,因此政府消费支出可能出现小幅下降。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的表现共同决定了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 2.5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由下降转为增长,对经济恢复起主要拉动作用。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增速比上半年回升3.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16.9个百分点。从三大投资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18.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增速实现由负转正,比上半年回升2.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19.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增速比上半年回升3.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13.3个百分点(见图3)。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变动保持较快增长,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7.9%。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变动的表现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由一季度的明显下降转为增长。前三季度,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

  净出口需求由下降转为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季增强。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7%,其中出口增长1.8%,进口下降0.6%,货物贸易顺差扩大。受国内外新冠疫情影响,出境游几乎停滞,使得服务贸易逆差明显收窄。这共同拉动净出口需求的回升。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0.3个百分点,且二、三季度表现相对平稳。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后,实际增长0.6%,由负转正,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见图4)。1月-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32.3个百分点(见图5)。伴随企业生产逐步复苏,政府收入状况改善,1月-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7.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6.8个百分点(见图6)。

  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实现由负转正,增速比上半年回升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6.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恢复快于城镇居民,这与农业生产和投资的迅速恢复密切相关。

  三季度中国经济呈现迅速恢复态势,但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外部环境风险增多。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欧洲部分国家疫情出现二次暴发。同时,中美贸易关系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4%,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5.2%,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将下降9.2%,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将出现大幅萎缩,中国外需面临较大压力,外部环境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多。

  二是国内仍存在局部小规模暴发的疫情,不确定因素较多。尽管全国新冠疫情整体得到控制,但此次疫情仍未结束,复工复产进程的加快,人们外出活动的增加,也带来了疫情局部小规模暴发的可能。舒兰疫情、北京新发地疫情,以及乌鲁木齐、大连和青岛突然暴发的小范围疫情都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冬季国内疫情也存在二次暴发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疫情防控的限制短期内不会完全解除,因此经济的恢复速度仍将受到疫情防控的限制。

  三是劳动力市场依然承压,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未来不确定性犹存。二季度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回落,9月降到5.4%,但仍比去年9月份5.2%的失业率略高。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偏弱,1月-9月全国城镇调查新增就业898万人,比去年同期少增加199万人,累计同比下降18.1%,整体就业压力仍较大。其中,三季度外出务工劳动力比去年同期下降2.1%;9月份20岁-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个百分点。重点群体就业压力突出,而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又尚未从疫情中完全恢复,经营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不乐观。

  新冠疫情给一季度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二、三季度经济增速实现“V”型反弹,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尽管经济增速进一步回升存在压力和挑战,但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

  在二、三季度的经济恢复中,新经济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季度,预计新经济新动能还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从生产角度看,一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其中医疗仪器、电子通信设备连续六个月保持8%以上较快增长。新兴产品增长动力强劲,9月份,3D打印设备、平衡车、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新兴智能产品继续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长(卢山,2020)。二是新兴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9%,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1月-8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2%、7.9%和6.0%(杜希双,2020),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可见新兴服务业维持逆势增长的态势,且增速较快。

  从消费角度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消费方式发生转变。疫情期间,由于防控要求,人们出行受限,线上消费、无人配送、在线教育、“云”办公等新模式迎来发展机遇,而随着经济逐步恢复,新动能仍保持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比2019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线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3.8%(杜希双,2020)。同时,为适应居家办公学习需求,人均购买家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支出分别增长37.7%和53.8%(方晓丹,2020),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也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从投资角度看,新经济发展、新型消费需求驱动下的产业升级也亟须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跟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一新”即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这为新经济发展、新型消费需求驱动下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和软硬件支持,对中国进一步创新发展,抢占全球发展先机奠定了基础。从统计数据看,政策快速落地,9月份,城市轨道车辆、充电桩等新基建产品增速均在20%以上。

  此外,中国也在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贸易方式。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52.8%,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35.5%,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正在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净出口需求的限制,对外贸基本盘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李魁文,2020)。

  经过二、三季度的恢复,生产和需求端的结构都逐渐恢复平衡,经济结构逐渐改善,为后续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生产端看,产业结构逐渐恢复平衡。二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强力反弹14.3个百分点,达到4.7%的增速,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1.9%,比一季度回升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恢复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但三季度,随着疫情持续受控,政府防疫措施有序放松,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回升12.6个和2.2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增速也出现幅度不等的回升,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三季度回升2.4个百分点,达到4.3%增速。而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1.3个百分点,增速6.0%,恢复幅度小于第三产业。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恢复的差距缩小,产业结构逐渐恢复平衡。

  从需求端看,消费需求逐渐恢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而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有所回落,需求结构得到改善。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从二季度的向下拉动2.3个百分点转为正拉动,回升了4.0个百分点。而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从二季度的5.0个百分点回落到三季度的2.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有所回落。随着消费需求恢复的加快,需求结构逐渐改善。同时,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由负转正,收入的增加将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促进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升。

  730中央局会议以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政策安排作出进一步部署,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宏观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整,四季度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一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质量兼顾。一方面,今年的赤字规模预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新增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另一方面,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接下达基层,直接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用于惠企利民项目,减少截留挪用。以上两方面政策确保下半年企业、居民直接受惠,为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进一步恢复。

  二是实行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四季度,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流动性仍将维持充裕,但更加注重精准导向。并且货币政策更加关注便利实体经济,一系列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陆续开发。

  三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助力企业纾困。前期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将延长到今年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长至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提供了纾困渠道,对它们发展的恢复提供重要支持,有助于生产的平衡恢复。同时,有助于经营净收入的进一步改善。

  四是实行组合化保障政策,稳定重点人群就业。一方面,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以及研究生扩招等手段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就业帮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同时,对于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群体,实行社保费缓缴,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另一方面,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鼓励“地摊经济”,拓展获取收入的渠道。同时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增加创业担保,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本文以国民经济生产、需求和收入分配为基本分析框架,结合相应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对2020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按新冠疫情对一季度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和二、三季度中国经济持续、普遍恢复两部分阐述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进而讨论了进一步恢复面临的挑战和有利条件。

  从生产角度看,一季度中国经济遭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但是二、三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业均呈回升态势,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呈现正增长,产业结构也逐渐恢复平衡。与新经济新动能相关的行业甚至在前三季度始终维持较快增长。二、三季度较强的恢复态势以及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四季度大部分行业继续恢复提供了保障。从生产角度看,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

  从需求角度看,一季度三大需求均受到严重冲击,拉动经济明显下降。二季度,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速的下拉作用明显减弱,并在三季度转为正拉动。二季度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速由向下拉动转为向上拉动,并在三季度继续保持向上拉动的势头。三季度消费需求强力反弹,需求结构改善。四季度,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将协同带动就业,稳定预期,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实际正增长也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推动消费需求增速的进一步回升。四季度随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投资需求增速将继续保持回升的势头。而在不确定性较多、风险较大的外部环境下,四季度中国净出口需求仍面临较大压力。

  从收入角度看,二、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企业利润均从一季度的冲击中逐渐恢复。受益于各项宏观政策对“六稳”和“六保”的高度关注,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行负担将进一步减轻。

  初步判断,四季度,国内外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但是二、三季度经济持续、全面恢复的态势反映出中国经济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良好的韧性,也为四季度的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经济新动能的持续较快增长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在四季度的经济发展中继续提供动力;各项宏观政策还将持续发力,帮助经济发展突破困境。总体而言,四季度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好转,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财经杂志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