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IT

在行怎样在一年内把知识共享经济做得 “在行”?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每一次行家与学员相见交谈,都会成为一个故事。

  有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在行上约了几位老师,把简历、面试指导、职业规划、行业了解问题都一站式地搞定了,最终拿到了心仪公司的 offer。有个创业者在在行上找到了创业合伙人,修改了 bp,学习了公关、市场的经验技巧,通过投资人介绍接触了潜在投资方。他们用在行 “外脑” 解决了很多问题,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了。

  自去年4月22日 上线,在行至今已快一年。创始人姬十三称,到现在为止,“这个行业已经有一百多家类似在行的项目了。” 显然,更多的创业者正在涌进,这个领域迅速变成了红海。

  在知识共享经济领域,“类在行” 项目有些是聚焦垂直领域,比如做电商领域咨询的 “靠我”;有些是聚焦一个垂直的人群,比如大量项目都在为学生群体服务;有的是做全领域,但目前只做线上电话交谈。

  但无论做什么,在行都会成为他们参照的一个对象。

  从 2012年 开始,共享经济自出行和住房领域开始,开始变得火热。随后,2015年 知识分享经济开始出现,在行是其中最早出现的代表。

  这其中有几个大趋势,能让整个知识、经验领域的分享经济得以发展。从供给端来看,有专业能力的人在身份上越来越自由,希望把自己的一部分空余时间变现,他们的个人品牌意识也越来越觉醒。从需求端来看,消费升级中,消费者对专业服务需求变多,相比机构,个人也越来越被认可。

  此前,2015年 一整年,在行主打的都是付费制一对一经验交谈。然而在在行诞生的那一刻,姬十三看到的远景并不仅仅是一个经验交谈平台。

  “经验交谈是一个门槛较低的切入口。” 姬十三称。“当一个人带着很多期望甚至付费去见另外一个人时,他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所以两个人聊一小时,很多需求仍然是没被解决的,背后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未来,在行要做的是专业领域个人对个人的服务,利用的是个体的知识和技能,这个平台就像一个交易知识、经验、技能的个体聚集起来的淘宝。

  mvp内测孵化出在行产品

  在行最初的点子来自于姬十三为果壳孵化的另一个项目 mooc 学院做调研。在大学宿舍里,他了解到了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学什么,学了以后干什么。如果能有过来人指点迷津,则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于是,姬十三就想做一个平台解决这样的问题。

  彼时,姬十三的身份是果壳网的 ceo。为了推动创新想法的诞生,姬十三在果壳内部推出了孵化新项目的想法,成立了果壳实验室。在行之前的 mooc 学院也是源自这套创新孵化机制。一个处在萌芽阶段的实验性的新想法,怎样获得大家的支持帮你做出来,这是个问题。

  姬十三在启动在行项目时,采用了 mvp(最携可行产品)的方式测试这项业务的潜力。在公众号或网站社区里发个帖子能吸引人来约,看看用户需求和需求的规模,也许有可能成为一个 app,一个有市场的产品。

  姬十三他们在公众号和网页上跑起了这项服务。好在在行背后依靠的是果壳网,这个中国最大的科学传播社区给了在行很大帮助。果壳网给在行提供了最早的测试用户,而果壳的员工以及他们邀请来的朋友就成为内测时的学员可约的第一批行家。

  而当在行网页端刚刚上线时,在行扮成一个独立的新网站出现,故意不提它的果壳背景。上线后,姬十三发现有个用户下了单但迟迟不肯支付,于是打电话过去询问。对于一个新网站的新服务,这个用户心里有些担心,各种不确定。当姬十三告诉他这是果壳旗下产品时,这位用户才付了款。在在行的启动中,果壳的品牌背书价值成为了无形的帮助。

  “mvp 当然有局限性,如果你对这件事情的规律有很明确的确认,然后你手里粮草又够多,我觉得不一定需要做那么精简化的产品,因为精简化毕竟是有局限性的。” 姬十三说。“因为是第一家,没人做过,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然后早期的资源也不见得充分,用户有天然的用户群,我能很好地就到一个大用户群里去测,这是我们当时一个情况。”

  通过 mvp,在行测试了 50 多单,更好地了解了用户需求和产品规律,也增强了内部信心,动员了更多内部资源。这个产品最终得以孵化出来。

  一个产品在内测阶段很可能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选择,推倒重来也都有可能。就像一个殿堂要建立起来需要给它几根支柱。在行在内测期做出了 2 个巨大的判断,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在行模式奠定了基矗

  第一是从什么品类来开始切?第二是从远程还是线下开始做?

  在品类上,在行选择做全品类,不限定经验分享是哪个领域,但在上线后会有聚焦点,着力去推互联网和职嘲题。在线上、线下的选择上,在行选择从线下开始。前者,在一个场景中某人可以是行家,而在另一个场景中,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学员,用户的行家 / 学员身份是流动的。而做线下是因为在行这种模式在线下交谈有社交和社区的感觉,更接近生活中原有的交流场景,线上与线下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过内测,他们发现,相比大学生群体,反倒是互联网领域和职嘲题更受欢迎,更有需求。大学生群体付费能力有限,关注的话题范围也不如职场人士那么广泛。而互联网领域的人群,喜欢尝试新事物,有学习的动力,解决职场问题又是刚需。由此,在行将启动时的话题供给定位在互联网相关领域和职嘲题。

  品类和交谈场景这两个方向性的问题解决了,加上经验交谈的切口,在行的模式就立起来了。

  表面上看,这种模式很简单,门槛低,不过是把一些人的时间当做电商来卖,招揽来有需要的客户。基于此,该领域吸引了大量团队涌入淘金。但实际上,前期的判断和社区运营决定了这类项目是否能走得更远。

  经过半年的实验,在行于 2015年4月22日 正式上线 ios 版。

  社区运营的一条金线:照顾到 70%的行家

  一个供求双边市场平台从 0 开始做起,它都要面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比如打车应用在起步时面对的是没有乘客,司机就不会装应用、而没有司机,乘客就不会装应用的冷启动破局问题。

  上线后的 4 至 6月,是在行的冷启动阶段,在行首先要搞定的是供给端,有商家提供服务了才会有学员。在行开始大量邀请行家进驻,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这种玩法而拒绝加入。

  自 6月 开始,行家就开始进入自增长阶段。而此后,在行就选择压着供给,严格审核邀请行家入驻,希望能有高质量的行家。而之前有些拒绝入驻的行家也找回来要加入。

  控制住供给的涌入就能控制住双边的情况,需求会对应着供给自然的平衡。这倒并不像打车市场,需要打车的用户很多,并且已经存在,打车应用需要不断刺激供给来满足需求。

  跳出来看,在行是一个大社区,它也有生态。就像淘宝要在平台的生态中平衡大卖家和小卖家、卖方和卖方的关系一样,在行也要理顺这样的关系。

  在行家和学员两个不同群体中,在行选择了行家优先原则。这就是说,在行要先照顾好行家的感受,行家才能留在这个平台上,为学员服务。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了产品设计中。当一个学员要线下约行家的时候,是由行家来选择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而不是反过来,学员要求在什么时间哪里与行家见面。在现实场景中,也是这种微妙的感觉:我们想请人帮忙,也是说看对方什么时候在哪里方便,再商量定下目标。

  在 6月 完成冷启动之后,姬十三发现了一个社区运营的一条 “金线”,能解决行家的粘性问题。

  电商可以让头部的卖家去无限增加供给,满足买方需求。但行家的时间是有上限的,所以在行就做动态平衡算法,让每个月活跃的行家比例到达一个健康的指标,不能让单子都集中到少量头部行家那里。“如果只有 10%的行家接单,90%都接不了单,那这 90%的人都会走,因为他体验不好。” 姬十三称。在行定下的标准是让每个月当中至少 70%的行家接到单,而行家曝光流量就为这条运营的 “金线” 服务,算法不停去调节,流量不停去调整。如果流量多的时候就多给头部行家分一些,他们可以消化得掉,但流量少的时候,在行就要把流量压下来照顾到更多的行家。

  在行目前有 9 个城市,其中除了北上广深四城之外,还有杭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几个梳城市,再加上宁波这个实验性的三线城市。在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在行 “开城” 的判断标准是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互联网化程度。如果一个城市比其他城市人口更多,互联网化程度更高,那么它就很可能是在行的下一个目标。

  而宁波这个城市,离姬十三的老家舟山并不远,在行选择这个城市的理由是尝试看看在梳城市之外的三线城市在行模式会不会有空间。

  去年12月,在行开始测试远程交谈模式。在一开始,在行选择从线下交谈开始切入,姬十三也有理由相信线下与线上的体验并不同。那开设线上交谈模式,在行出于什么考虑?

  “远程看上去容易做,是个宽门,但实际上是个窄门。” 远程实际上很复杂,姬十三觉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远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场景,人们线下找个人喝个咖啡聊一聊是自然的需求,但是线上找个陌生人聊一聊并不常见。其次,远程对行家要求更高,与一个陌生人通话要求行家快速反应,陪人打一个小时电话非常累,他们互相见不着,很像纯咨询服务,在这个过程,行家也没获得其他收益。而线下见面,在楼下喝个咖啡陪人聊聊压力也不是很大,对行家来说回报除了价格之外还有其他的,比如交个朋友。价格敏感性也没有线上那么大。所以,在行就想把远程往后放,而不是一开始就做。

  能开设远程的行家,都是在行上接过 10 单以上的行家,他们有一定的交谈经验了。在行也为这些远程行家们开设交流微信群,让他们能快速了解远程的差异,掌握要领。

  相比去年上半年,在行是给互联网人群提供很多与互联网和职场相关的话题,今年春节后,在行扩展成更多的话题。回过头来看,在行 6月 到 12月 是平稳上升,春节以后有一个小爆发。现在看在行的分类,品类已经更多丰富了。在行朝自己的目标往前迈进了一步。

  远景:做个人对个人的专业服务

  线下的互联网与职嘲题经验交谈只是在行在最初的切入口,那在行切入的领域远景是个人对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服务,打造更广阔领域的 “知识共享经济”。

  在行所代表的新经济对比原有的传统知识技能服务,姬十三这么看切入的市场:

  在行覆盖的领域分三个范畴。第一是经验交谈,是个增量市场,目前看将来会切一部分传统的职业教育、传统的咨询、传统的培训服务的一部分。第二是专业服务,比如法律、心理、职尝婚恋咨询,是存量市常第三部分是各类生活服务和玩法,就是在行中的 “生活休闲” 板块,比如美发、美甲、陪你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其中一部分是增量,一部分是存量。这也是在行所看到的未来的市场规模,而且这个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沿着之前的规划,在行在经验交谈之外也开始推专业技能服务。比如 “心理”、“摄影”、“个人形象” 这样的板块,把一些专业服务从经验话题中单拎出来成为一个大分类。它们表面上看也是学员和行家的交谈,但实际上可能涉及了专业技能的教授和服务,比如帮你了解怎样摄影和化妆之后给你实地拍一张或化一次。

  这与猪八戒等威客网站有所不同,威客类网站更注重成果交付,而在行注重教和分享方法。

  现在在行每日订单 600 单左右,行家 8000 名左右。60%的订单是由北京产生,客单价在 400 元左右。

  今年下半年,在行将开始尝试商业化,而现在先不考虑。去年7月,在行完成了 prea 轮融资。目前,姬十三的大量精力都花在在行上,包括产品的策略和方向。

  姬十三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把这个东西做扎实,尽管看上去这事有交易属性,但仍然有社区和社交的成分在里面,太快的话很难建立社群文化。“在行是个温暖的产品。” 姬十三和在行的工作人员都这样觉得。

  在行内部有一个福利,如果内部员工约行家,公司会打三折,相当于补贴另外的 70%给员工,让大家不停去见各种行家,快速成长。

  姬十三也跟产品团队说,“有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摸,很多问题都是别人走过的路,你自己琢磨就会花很多时间,你不需要请一个专职人过来,你找人点拨一下就知道了,看一下其他人怎么做的,再结合我们的特点做一套。今天你花钱去买效率,本来你要琢磨一个星期,ok,行家一天帮你搞定了。”

  原创文章,作者:周昶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956.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戳这里告诉我们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