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市资讯  全球

你只知道“股神”的厉害可你并不了解“股神”的专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你只知道“股神”的厉害可你并不了解“股神”的专业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季度,我们就见证了各种各样史无前例的历史,金融领域也不例外。自3月8日以来,美股在10天内竟然发生四次熔断,连巴菲特这次也发出感慨:“我活了89岁,也没见过这种场面。”

  其实,巴菲特在2020年致股东信上就说过:“未来股价可能发生任何变化。偶尔,市场会出现大的下跌,幅度可能达到50%甚至更大。” 看来他早就对任何变化都有心理预测,只不过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吧!

  有的投资者见到这种场面已经开始慌了,甚至还有人预测将会出现金融危机,可巴菲特毕竟是巴菲特,他在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身经百战,见惯了各种涨涨跌跌,对各种境况都可以泰然处之,他也完全有能力和底气来应对种种变化,因为“股神”的成长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一个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非常大,巴菲特出生在一个商人和证券经纪人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非常具有经商头脑,善于抓住商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商店,也各有不同的经营之道。父亲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后来还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合伙型股票经纪公司,所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巴菲特是妥妥的赢在投资的起跑线上。

  巴菲特从小就表现出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特质:对数字和金钱特别感兴趣。巴菲特非常愿意做数学题,尤其擅长计算复利,这是他最有趣的消遣方式。把数学计算当成趣事,这是学霸具备的气质。

  每当父亲问孩子们要什么礼物时,姐姐和妹妹要的都是玩具,而巴菲特要的却是股票行情机的纸带,他可以通过这些找出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

  当其他孩子每天还琢磨怎么玩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开始自己学着赚钱了。他对赚钱有野心,也有浓厚的兴趣。6岁的时候,巴菲特就从爷爷的杂货店里用25美分买进了六听可乐,然后以一听5美分的价格卖出,赚了5美分。这是巴菲特人生中的第一次交易,利润率高达20%。想想我们6岁的时候在干嘛,差距是不是一目了然。

  无论是哪个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爱阅读的人,巴菲特也不例外,他八岁时,就开始大量阅读股票类的书籍,好多书连都看不下去,而他却乐在其中。当时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叫《赚1000美金的1000种方法》,每天一有空就看,最后能滚瓜烂熟地背下来。

  在他家里有一个传统:父亲在孩子10岁时带他去旅行,当父亲问巴菲特想去哪里时,他的回答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父亲有些惊奇,但也答应了他。可见,巴菲特在十岁的时候就认定自己要进入证券投资行业,很多人小时候也会有自己的理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遗忘或者有变化,但是巴菲特从小就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而且一直坚持下去。

  1950年巴菲特大学毕业后,向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研究生入学申请,然而只用了10分钟他就被拒收了,巴菲特非常失望。

  这时,他无意中看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介绍手册,有两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多德和格雷厄姆。他们共同撰写过《证券分析》一书,而这本书对巴菲特影响很大。于是巴菲特立即向校方提出申请,在没有面试的情况下他被意外录取。

  巴菲特虽然没有考上哈佛大学,但是这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他真的去了哈佛大学,那么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股神,对金融界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而在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从格雷厄姆身上得到真传,真正开始理解投资,所以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毕加索说过,“优秀者模仿,伟大者剽窃。”每个人在成功前都有自己的学习对象,格雷厄姆就是巴菲特的偶像,巴菲特曾说过,他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投资不是某只股票或债券,而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读了这本书后,他才好像见到了光明。巴菲特一直严格遵从老师的教诲,他是格雷厄姆的学生中唯一被授予A+的人。

  巴菲特毕业后本想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但他并没有放弃,一直和老师保持联系,随着宗教障碍的解除,巴菲特经过艰难的等待后,终于得以来到老师的公司,在工作中,他逐渐意识到两人在投资理念上的差别:巴菲特更注重实践,而格雷厄姆更喜欢通过理论和公式计算做出判断。

  巴菲特虽然十分尊重老师,但是,对于老师的思想他并不是完全照搬过来,而是批判性地吸收。巴菲特摒弃了格雷厄姆过于死板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入自己的思考,这也是巴菲特跟其他人最大的区别。随着他投资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他的投资理念越来越完善,并取得骄人的业绩。

  一个人要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绩,前期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有必要模仿优秀者的理论,但是并不能盲目服从,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去行事,这样才能游刃有余,脱颖而出。

  格雷厄姆的公司解散后,巴菲特带着一家人回到奥马哈。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随着财富的积累和项目的成功,巴菲特的名气越来越大。

  但是,巴菲特对客户很挑剔,他对公司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他不希望别人询问他的决策过程,也不想让别人了解他是怎么经营的,其他合伙人甚至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种做法,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这也正体现了他的绝对自信,反映出了他的专业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做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干扰,可以专注地研究投资。

  有很多基金经理就曾经被投资人搞得焦头乱额,投资人对他们指手画脚,而他们有时思想不坚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而按照投资人的意志去投资,结果违背了原则,亏的一塌糊涂。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道琼斯工业指数第一次突破了1000点大关。到1968年,股票市场非常疯狂,每天都会有新的上市公司进入。很多人认为有闲置资金还不去炒股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

  当很多人都在为股票的疯狂上涨欢欣鼓舞的时候,巴菲特反而觉得这背后似乎隐藏着危机,他通过理智分析所得出的结果让他更加坐卧不宁。

  巴菲特曾经对身边的人说:“从现在的市场看,所有股票的价值都被严重高估了,我已经无法决定还有哪只股票值得一买……”。巴菲特讲这段话时,正是公司掌握了大量资金的时候,然而他认为没有哪只股票值得一试,他认为自己应该在投资之外做一些事情。

  1969年5月,巴菲特正式向其他合伙人宣布:公司即将解散。为此他解释了自己的决定:“的这种投资局面让我无所适从,我也不希望去玩一种自己根本就不懂的游戏,最后有可能让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声誉毁于一旦,我还是趁现在急流勇退为宜。”

  巴菲特曾说过:“在华尔街致富的秘诀就是在贪婪和恐惧之间走钢丝—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其实,这正是巴菲特成功投资学的折射,恰好适用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疯狂的那个时期。

  后来的情况证明巴菲特的做法完全正确。他不会因别人的情绪而影响自己的决定,这源于他的自信,更是因为他的专业。

  1974年,美国遭遇了通货膨胀,膨胀率达到11%,道琼斯指数下挫到580点。很多人开始恐慌,而事实上当时任何一只股票的价格都是低廉的。

  当年,巴菲特破天荒在《福布斯》杂志上对股票行情进行了预测,他说,现在正是投资的好机会。巴菲特对当时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他不断购买股票,甚至还讲了一番豪言壮语:“我把投资业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因为在这个棒球场上没有人逼迫你必须击球。你站在击球区,投手投来了每股47美元的通用汽车股票,又投来了每股39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你即便不击球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顶多会丧失一些机会罢了。你可以整日以逸待劳,等到你喜欢的投球出现再挥棒击球就行了,然后趁外场手打瞌睡的时候,向前一步将球击飞。”

  巴菲特在经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后,大量购买了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后来又两次增仓,随后又大单吸筹且持续了一年之久。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一只股票你不想持有十年,你就不要持有一分钟。”我们很多人正是缺少巴菲特的这种耐心,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很浮躁,很多人都想暴富,恨不得几天就赚个盆满钵满,却很少有人能耐下心来认真研究公司,没有人能坚持持有一支股票,直到它回归自己的价值。投资不等于投机,绝不能用的心态。

  巴菲特凭借他的战略眼光以及理性的头脑,分别在1993年和2008年两次登上全球首富宝座,成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如今的他早已家喻户晓,每年的股东大会都会有数万名全球各地的投资者齐聚奥马哈这个小镇,股东大会俨然成了投资课堂。

  2014年5月3日,巴菲特在召开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前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我并不把我每天做的事当工作,因为我很享受做它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找一份有趣的工作。有趣的工作会让你觉得时间飞速而过,你不会把它当成工作。这样的生活,我已经过了60年了。”

  巴菲特从不否认他对金钱的渴望,但是他一直都把赚钱投资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所以他很轻松,也很快乐,这样反而给他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收益。他从小就把投资当成一项事业去做,所以他成了独一无二的巴菲特。

  巴菲特教会了很多人投资,也教会了很多人成功的秘诀: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需具备成功者的几种素质--清晰的定位,专业的知识,理性的头脑,极大的耐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世界最厉害的股神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