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民族共享小康生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东至沟村村委会“幸福院”前的村民文化广场,孩子们正 在打篮球。“共享幸福生活”的标语正是多民族融合村落脱贫致 富后的心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和2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83万人,有汉、回、土、藏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2.2%。2020年8月,大通县脱贫攻坚普查数据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办验收。

11月8日,记者来到大通县实地走访。大通县扶贫局副局长袁永华向记者介绍了大通县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情况,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通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1+8+10”为统揽。经过多年的奋战攻坚,2018年年底,大通县达到了贫困县退出“摘帽”标准,全面完成116个贫困村退出、7915户2819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8.7%下降到2019年底的0%,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32元以上。

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大通县通过一系列的精准脱贫举措,让县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记者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看到,村内分类回收的垃圾桶、村民休闲活动广场、卫生室、健身室、妇女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洁净的柏油路连通着充满民族特色的民居,老人们坐在家门口的凉亭晒太阳,小伙子们在活动广场打篮球,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对于东至沟村的改变,第一书记张合成向记者介绍:“我第一次到东至沟村时,感觉要相对荒凉一些。曾经的东至沟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村民经济基础薄弱,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人家比比皆是,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村户收入微薄,想要摆脱困境,就要摸准穷根,想要开展帮扶行动,就要进行资金投入‘输血’、观念输入‘换血’、产业驱动‘造血’,多管齐下‘补血’。”

昔日土墙破瓦的农舍,如今变成了充满民族特色的民 居。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村内开展环境 整治,实施旱厕改革、垃圾分类回收,东至沟村村民过上了小 康生活。

记者了解到,“两步走”是东至沟村脱贫工作的一大特色。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种植业发展为辅的形式,带领村民进行初步的创业脱贫。一方面“抓脱贫”,通过种植带动村民解决吃饭问题。2017年以来,全村推广当归种植业,当归稳定种植在400亩左右,贫困户户均种植2亩以上,精准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贫困户户均增收2.16万元,增收成效明显。培育蕨麻示范点、药材种植区、饲草种植区和甘蓝种植区等特色种植产业基地。另一方面“促致富”,着力打造旅游产业,让村民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致富,收益大幅度提高,打造农家院与花海农庄两大特色旅游区。

张合成向记者介绍:“目前,东至沟村全村开办的农家院达到20多户。开办农家院成为了东至沟村最主要的脱贫手段。为解决村中妇女多半在家留守种地、无固定收入的问题,村上开始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通过烹饪学习班的授课,让村里农家乐的‘大厨’都有了自己的看家手艺。村民有了专业的技术指导,脱贫路走得更顺,也更有力了。”

村民赵文科就是村里开办农家乐的脱贫带头人,现在每到夏季,他的小木屋收益除去维持一家的生计,还能剩余不少。自己家的日子好起来以后,赵文科又找来了一些村民在小木屋中当服务员,自己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让村里一些留守妇女有了固定收入,真正做到一户致富,带动多家脱贫。

如今的东至沟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景区+乡村旅游+农户”模式的致富新路子。村民们捧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小商店、卖起了土特产,干上了旅游活,吃上了旅游饭,开辟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文|摄 本报实习记者 贾淘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李玉刚四美图下载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