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完善标识管理 将食品过敏原“拒之门外”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2-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2月15日,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发布召回通告,Aust Aria Pty Ltd 正在召回一款曲奇饼干,因为产品含未申报过敏原(花生)。而类似的召回通告还有很多。过敏原对于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数据显示,全球3%—4%的成年人和6%—8%的婴幼儿对食物过敏,食物过敏发病率逐年升高。业内专家认为,应创建食品加工过程中过敏原的消减和控制技术,建立快速、精准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见过敏原标识的管理。

被忽视的致敏信息标识

“目前,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均衡、食物过敏原的阈值数据严重不足、食物过敏原标识的差异化、过敏食物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不完善、食物致敏原的检测与确证不精准、食物过敏原的加工控制存在缺陷已成为食物过敏安全问题的六大挑战。” 11月25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食品安全中的食品过敏问题专家研讨会”上,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红兵教授如是介绍。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孙劲旅教授坦言,就目前而言,想要预防食物过敏,需要患者在生活中做好进食食物的记录,找出导致过敏的食物并避免接触进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中心副主任张九凯副研究员也提出,食物过敏目前没有有效地根治措施,详尽的食物标签是消费者成功避免过敏原的关键。

也就是说,消费者远离食物过敏危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食用食品前了解食品标签中标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质,提前“避害”。但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有着明显区别。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车会莲副教授表示,美国、加拿大、日本明确规定了含有致敏原成分的配料或食品的具体标识格式,告知消费者食品中可能存在致敏物质。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食品过敏原的标示标注不醒目,很容易被消费者忽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艳研究员介绍,我国没有系统的食物过敏流行病学研究,在现行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中,食物过敏标识清单直接引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

实践中前行的检测技术

想要在食品包装上完整标示相关致敏原信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过敏原检测环节必不可少。

食品过敏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有很多,在非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对益生菌、活性物质、红藻等物质研究也在持续展开。集美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刘光明教授介绍,其团队发现了红藻硫酸糖类抑制海洋食品过敏反应的生物活性,解析其通过维持免疫稳态缓解食品过敏反应的调控机理,为食品过敏的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振兴教授表示,进行致敏性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加工机制对过敏原的影响。加工过程中过敏原会与其它食品组分发生交联或修饰作用,而加工后过敏原的变化不仅影响到过敏原检测的结果,而且影响过敏疾病的诊断。

标准与技术需同步跟进

“食物过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夯实食物过敏的系统性研究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说。

2019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在沿用原版本规定的致敏物质目录的基础上,将食品致敏原标示相关条款由推荐性标示变成了强制性标示。各项关于过敏原检测的标准也在完善和探讨中。

拜发分析系统销售(北京)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廖冰君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也要基于多年经验在食品致敏原检测上提高注意,在检测之前,必须正确和准确地将食品致敏原从样品中提取出来。

与国外系统开展食物过敏研究四十多年相比,我国的食物过敏研究起步晚。陈红兵表示,科技支撑在食物过敏研究上起着关键作用,从事相关行业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注意,科研活动一定要服务于人民身体健康,食物过敏是交叉学科的问题,对有兴趣从事这方面的科学家,要把他们的智慧集中在一起,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还要尽快将食物过敏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转移落地。

文|摄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欢/迎/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电影神马都是浮云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