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南京高淳:一升一斗盛满鱼水情 烽火岁月革命精神永相传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5-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张珍藏的老照片,一枚闪光的纪念章,一封泛黄的家书……回望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无数令人动容的爱国故事在一件件“红色传家宝”中流淌传承。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南京高淳桠溪街道西舍村的党史展馆中,珍藏着一对红色传家宝,这对传家宝并非价值连城的珠宝古玩,而是用于称稻称米的量器,它是由西舍的一名木匠胡旺财先生捐赠的。

听着讲解,仿佛推开了历史的大门,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跃然眼前:“1944年6月,苏南三地委决定精兵简政,将溧阳、高淳、溧水合并,成立中共溧高县委,同时成立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西舍村。战争年代,物资珍贵,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专门成立了货管局,负责统一征收、委托采购、分散储存、集中运输,以保证根据地和作战部队的粮食等物资供给。”

是年秋天,时任货管局局长的邓友朋找到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木匠,也就是胡旺财的爷爷胡法春,为货管局制作木制量器。胡法春精选木料,精心制作,上了三遍桐油,制作出一对量器交给新四军。新四军离开时,邓友朋又把这对量器送来给胡法春保管,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来取。胡法春恪守诺言,悉心保存,隔几年就拿出来晒晒太阳,上上桐油。后才得知,邓友朋在战争中受了重伤,革命胜利后一直在养病。再后来,邓友朋和胡法春相继去世,这对量器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胡旺财家的阁楼上。

日升月落,秋去春来。七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舍村也是几经变迁,从原先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发展成红色堡垒村。2015年,村委修建抗日民主政府货管局,胡旺财把这对量器捐献给村委。“我爷爷给新四军做的量器就在这里面,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是老一代传下来的。”在胡旺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现在的货管局旧址,见到了这对量器。远远望去,如同一对大小桶,走近细看,铁箍上已经是锈迹斑斑,桶身上布满岁月的痕迹,木板上还有撞损的小孔,但上面书写的字还能辨认。

胡旺财说,大的叫均斗,上面写的“民国庚午”年,是做成的时间。抗战时,没有碾米机,稻谷要用石臼打出来,均斗盛净谷约30斤,4均为一石(担)。小斗是用来量米,每斗约盛干米25斤,由于当时小斗等于5升,也叫五升斗。两个量器使用的是红榉木,是当时难寻的好木材。制作工艺也十分考究,每片木板间不见丝毫间隙,两个把手的位置恰到好处,只要稍微一用劲,量器就能翻个身,便携好用。新四军征粮、发粮时,就用这个量器。

这对量器摆放到货管局后,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观看,老人们回忆着小时候听说的新四军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告诉给下一代。“小时候,我听家里长辈说,新四军对老百姓很好,有时还会帮老百姓耕田插秧。”村民芮必义正把他听过的故事分享给参观的游客,红色精神就这样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这对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量器,是胡氏家族木匠工艺的自豪,也是抗日民主政府在西舍抗日光辉岁月的见证。

货管局中还张贴了不少老照片,这些照片反映了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溧高抗日根据地军民牢牢地结合成了一个抗战共同体。前线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着后方的亲人,而根据地的老百姓则举起锄头,拿起针线,摇起纺车,生产物资支援前线作战的战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溧高地区的老百姓在经济建设、物资运输、钱粮征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为新四军抗战作出重大贡献。

烽火年代,老木匠胡法春把手艺留在了这对“斗”上,这对量器盛下的是稻米,但装满的是军民鱼水情。迈入新时代,孙子胡旺财把这对“斗”捐赠给村委,并志愿出工出力,把红色精神留在了西舍的红色展馆中。

据了解,为打造红色文化主题乡村旅游基地,重塑人文历史记忆,追寻红色革命足迹,高淳区对西舍“红色堡垒”进行了提档升级,重点实施了中共高淳地区革命历程馆、游客服务中心等场馆的新建以及18处老展馆的升级改造。通过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了西舍红色旅游景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休闲功能。今年“五一”期间,提档升级后的西舍党史教育基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广大群众和游客慕名参观。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这里不仅让游客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也让本地党员群众感受到了党史的“实境教育”,更好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同时,也让高淳的红色文化代代传承,广为传播。(孔阳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桃色交易电影完整版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